浮标式水质监测站应用领域及维护

   日期:2025-09-09     来源:环保在线     浏览:179    
核心提示:浮标式水质监测站作为一种灵活、高效的实时监测设备,凭借其无需固定岸基设施、可深入水体核心区域的优势,应用领域广泛,同时其
 浮标式水质监测站作为一种灵活、高效的实时监测设备,凭借其无需固定岸基设施、可深入水体核心区域的优势,应用领域广泛,同时其维护体系围绕 “低频次、低成本、高稳定性” 设计,以下从应用领域和维护要点两方面详细说明:

一、浮标式水质监测站的核心应用领域
浮标式监测站可根据搭载的传感器模块(如常规五参数、营养盐、有机物、生物指标等)灵活适配不同场景,核心应用集中在以下领域:
1. 地表水生态监测(核心场景)
覆盖河流、湖泊、水库、湿地等内陆水体,是流域生态管理的关键工具,主要用途包括:


水质预警与污染溯源:实时监测 pH 值、溶解氧、氨氮、COD、浊度等参数,当指标超标(如溶解氧骤降、氨氮突升)时,通过远程平台触发告警,辅助排查工业偷排、生活污水直排等污染源。

河(湖)长制考核支撑:为各级河(湖)长提供常态化水质数据,量化流域治理成效(如黑臭水体消除、水质等级提升),替代传统人工采样的 “瞬时数据”,实现全周期动态监管。

饮用水源地保护:对水库、备用水源地的关键水质指标(如藻密度、叶绿素 a、浊度)进行 24 小时监测,预防蓝藻水华、泥沙淤积等影响供水安全的问题。

2. 海洋与近海环境监测
适配近海、海湾、养殖区等咸水环境(需选用耐盐型传感器和浮标材质),典型应用包括:


近海生态监测:监测海水温度、盐度、pH 值、溶解氧、亚硝酸盐等,掌握赤潮发生的前期征兆(如叶绿素 a 异常升高),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。

海水养殖精细化管理:针对鱼虾贝等养殖水体,实时监测溶解氧(避免鱼虾缺氧死亡)、氨氮(预防水体富营养化)、水温(调控养殖环境),助力智慧养殖降本增效,减少病害风险。

3. 污染源监控与合规监管
聚焦工业、市政等排放口及周边水体,实现 “排放 - 扩散” 全链条监测:


工业废水排放监控:在企业排污口下游布设浮标,实时核验 pH 值、COD、重金属(如总铬、铅)等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,避免 “达标排放但下游超标” 的监管盲区。

市政污水管网 / 尾水监测:监测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后的水质变化(如溶解氧恢复情况、浊度降解效率),评估污水处理效果对受纳水体的影响。

4. 特殊场景监测
应急水质监测:在洪涝、地震、化工泄漏等突发事故后,快速布设浮标(无需复杂基建),实时监测水体污染扩散范围和浓度变化,为应急处置(如截污、换水)提供决策依据。

科研与教学:为水文、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长期、连续的水质数据(如气候变化对湖泊 pH 值的影响、河流季节变化对浊度的作用),替代传统人工采样的 “间断性数据”。

二、浮标式水质监测站的维护要点
浮标式监测站的维护核心是 “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+ 确保数据准确”,需结合设备特性(如太阳能供电、水下传感器)和环境特点(如水体杂质、气候条件)制定方案,具体包括:
1. 日常巡检(远程 + 现场结合)
远程巡检(每周 1-2 次,低成本):通过后台管理平台查看设备状态,重点关注:

数据完整性:是否存在数据中断(排查 4G / 北斗通讯是否正常)、数据异常跳变(如溶解氧突然为 0,可能是传感器故障);

设备运行参数:太阳能板充电效率(阴天是否满足供电)、蓄电池电量(避免亏电导致停机)、浮标定位(是否因风浪漂移出监测区域)。

现场巡检(每 3-6 个月 1 次,根据水体污染程度调整):

浮标体检查:清理浮标表面的藻类、垃圾(避免遮挡太阳能板或影响浮力),检查外壳是否有撞击破损(如船舶剐蹭),确认锚链 / 锚碇是否牢固(防止漂移);

周边环境排查:查看监测区域是否有新增污染源(如临时排污口)、水生植物是否缠绕传感器(影响数据采集)。

2. 传感器维护(核心,直接影响数据精度)
清洗(每 3-6 个月 1 次,或数据异常时):

水下传感器(如溶解氧、浊度探头)易附着泥沙、藻类,需用软毛刷蘸清水轻轻擦拭(避免划伤传感器膜),若水体油污多,可蘸中性洗涤剂清洗后用清水冲净;

避免使用硬工具(如钢丝球),防止损坏传感器敏感元件。

校准(每 6-12 个月 1 次,或根据行业标准要求):

常规参数(如 pH、溶解氧、电导率)需用标准试剂进行现场或实验室校准(例如:pH 用 4.01/6.86/9.18 标准缓冲液校准);

若数据偏差超过允许范围(如 pH 精度 ±0.02,实测偏差 0.1),需及时校准,避免 “无效数据” 影响决策。

更换(按需,降低长期维护成本):

传感器寿命通常为 2-3 年(如溶解氧膜片需定期更换,避免老化影响精度),到期前需提前备货,更换后重新校准;

对于高污染水体(如工业废水),传感器损耗快,需缩短更换周期(如 1.5-2 年)。

3. 供电与通讯系统维护
太阳能供电系统:

清理太阳能板表面的灰尘、鸟粪(尤其多尘或沿海地区),保证充电效率;

检查蓄电池接线柱是否氧化(用砂纸打磨后涂防锈脂),避免接触不良导致供电中断;

天气(如冬季低温、夏季高温)前,检查蓄电池保温 / 散热措施(如北方地区可加装保温套,防止电解液结冰)。

通讯模块(4G / 北斗):

现场巡检时检查天线是否松动、破损(避免信号弱导致数据传输中断);

若处于偏远地区(4G 信号差),需确认北斗通讯是否正常,必要时调整天线角度。

4. 应急维护(突发故障时)
数据中断 / 告警:先远程排查通讯、供电是否正常,若远程无法解决(如锚链断裂导致浮标漂移),24 小时内赶赴现场处理;

天气应对:台风、暴雨前,检查锚链强度(必要时加固),将浮标暂时回收(若抗风浪等级不足);灾后第一时间检查设备是否进水、传感器是否损坏,恢复后重新校准数据;

污染附着严重:若水体藻类爆发或泥沙含量高,需缩短清洗周期(如 1-2 个月 1 次),或为传感器加装防附着罩(如钛合金滤网,减少杂质附着)。

5. 数据与档案管理
定期备份监测数据(避免后台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),对维护记录(如清洗、校准时间、更换部件型号)建档,便于追溯数据异常原因(如某时间段数据偏差,可查看是否未及时校准);

每年对维护成本进行统计(如传感器更换费用、人工巡检费用),优化维护周期(如污染轻的水体可延长巡检间隔,降低成本)。

总结
浮标式水质监测站的应用领域覆盖 “生态 - 污染 - 应急 - 科研” 全场景,但其适用性需结合水体类型(如避免用于高腐蚀性工业废水)和监测需求(如深海需专用深水系浮标);维护则以 “远程巡检为主、现场维护为辅”,核心是通过定期清洗校准、供电通讯检查,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障数据准确,最终实现 “无人值守但有效监管” 的目标。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环保技术

推荐图文
推荐环保技术
点击排行